第4章
雪滿千山
3817

儀美人的一生就此戛然而止。


 


她注定長在冷宮的地窖裡,成為後人嘆息中的又一個妃子。


17


 


蕭淑妃的身體越來越不好了。


 


她深居簡出,再也不見人,也不像從前那樣縱馬。


 


而鄭皇後,也與皇帝漸漸疏遠了起來。


 


後妃們對皇帝的隔閡,皇帝並不在意。


 


他如今找到了新鮮玩意。


 


那些高深玄妙的佛經、道經以及道士們給他的延年益壽丹,都令他驚奇不已。

Advertisement


 


他開始信奉道教,開設壇場。


 


為供養貪婪的道士,國庫裡的銀錢源源不斷地流了出去。


 


朝廷頒發的稅制一改再改,每年除了夏秋兩季的賦役,還橫添了不少釐金。


 


小民們苦苦呻吟,而坐在神壇上的道士卻笑眯眯地,手一伸——要錢。


 


承元年間本就不是太平的年成。


 


除卻河北地動,南方也接連大雨,北方卻旱得顆粒無收。


 


蝗蟲過境,山匪作亂,官府卻無動於衷。


 


地方上的暴動漸漸明顯,安坐在富貴雲端的貴人卻無所察覺。


 


我立在宮中,聽聞蜀地飄起造反的旗幟,眼淚一滴滴地落下來。


 


從幾十年前起,我們蜀地夜夜點著燈,都是母親在囑咐臨行的孩子。


 


我們的兒郎背著竹刀、木刀,走在窄窄的蜀道上,如江河入海般匯入各方勢力。


 


天下英雄,如過江之鯽。


 


蜀人甚少出將帥,卻總是出英雄。


 


也許是消息也傳進了未央宮。


 


那一日夜裡,長年封閉的未央宮終於打開了門。


 


鄭皇後從裡面走了出來,眼睛亮亮地看向我。


 


「嬤嬤,你聽說了嗎?


 


「你聽說了蜀地的事情麼?」


 


「嗯。」


 


她笑了起來,臉上終於有了十六歲那年的天真。


 


「嬤嬤,我要造反。」


 


18


 


「我並不是在痴人說夢,也並非是意氣用事。


 


「陛下他已不是當年的陛下了,而我也不是當年的鄭氏了。


 


「近來他已有意讓旦兒與昕兒爭奪皇位,聽他的意思,是讓旦兒作刀,昕兒作太子。


 


「可手心手背都是肉啊,他們都是我肚子裡生出來的孩子,我怎麼能親近一個,而讓另一個白受磋磨!


 


「嬤嬤,我要反!我要反!我受夠了李修乾的反復無常,我要我的兒子取代他,我要自己坐在臨朝的位置上,讓蜀地的人們不再受苦!」


 


夜晚無星,可鄭皇後的眼睛卻亮得如星般。


 


我久久地注視著她,在她的身上看到了十六歲時的朝氣蓬勃。


 


我的眼睛裡都是淚,卻還要點頭。


 


「孩子,去做你想做的吧。」


 


這是皇帝給我的旨意。


 


——無論鄭氏想做什麼,都讓她放手去做。


 


後來鄭皇後便反了。


 


可惜這早就是皇帝預料中的事,於是不到一隊御林軍,便將叛軍輕輕松松拿下。


 


她被褫奪了皇後位置,孩子們也廢為庶人。


 


皇帝卻仍然說:「無趣。」


 


他轉動碧玉扳指,臉上仍然是那種淡淡的倦意。


 


從那天起,皇帝不再上朝,專心在後宮煉丹,朝事由秉筆太監把控。


 


而我坐在深宮中,將皇帝幼時穿的小衣一件件展開看。


 


我在想。


 


皇帝是我的孩子。


 


可鄭皇後的孩子也是鄭皇後的孩子。


 


將軍麾下被斬S的、被駿馬踐踏成泥的小兵,都是我們蜀地的孩子啊。


 


從戰爭打響的那天起,蜀地的家家戶戶再也沒有熄過燈。


 


母親們坐在床頭,眼淚和蠟燭的淚一齊落下,浸潤一輪又一輪的月色。


 


她們親手將孩子送上了戰場。


 


後來,兒郎沒了,夫郎上。


 


夫郎沒了,妻子母親上。


 


蜀地流血三千裡,俱是鄉裡亡魂。


 


家家戶戶佩白幡,喪音傳了十裡,卻再也找不到能哭嚎的人。


 


這麼多年,我為了在宮裡活下來,做了許許多多的錯事。


 


閉目塞聽,不加勸阻,縱容出了皇帝如今的放誕。


 


難道,我真的要繼續這麼錯下去麼?


 


19


 


奶嬤奶嬤,便是要在母親不在時,代行母親的職責。


 


縱然孩子是天子,也終要勸說的。


 


我想到未央殿裡被廢的鄭皇後,想到臨泉宮裡聾了一隻耳朵的蕭淑妃,想到冷宮地窖裡的儀美人。


 


她們本是花一樣明媚的姑娘,卻在深宮被蹉跎到S。


 


而唯一的劊子手,是皇帝。


 


我終於心一橫,去見了皇帝。


 


皇帝卻宛若病入膏肓了般,隻知吸食丹藥,誰也不見。


 


我和來勸諫的中書令面面相覷,最後,都是掀袍跪下。


 


中書令七十歲的年紀,和我大差不差。


 


人到七十古來稀,能遇見同樣志向的人,真是不容易。


 


可惜我們跪了三天,都沒換來皇帝的一絲垂憐。


 


最後我們隻好揉著跪得腫硬的膝蓋慢慢往回走。


 


路上,我問他:「大人,您預計怎麼辦?」


 


花白胡子的中書令愣了一下:「能怎麼辦?他是君我是臣,君王若不聽勸諫,做臣子的天天來跪便是。」


 


是啊。


 


天底下隻有一個君主,因此文官集團世代拱衛,隻要他回心轉意便好。


 


他是天下至尊、皇室遺孤,無數人心尖尖上捧著的,錦衣衛同東廠九衙五都護著,什麼風刀霜劍都壓不到他頭上。


 


太妃憐他孤弱因而溺與一番慈母心腸,先帝S前便以血鋪就了帝駕下的無上榮光。


 


天下文人奉以為君、武將拱衛京師以護。


 


自小他要什麼便有什麼,夏日的炎氣近不得、冬日的冷寒凍不得。


 


他輕飄飄一句話便能引得眾人競相變臉,作他座下獨一無二的狗。


 


他姓李,天子之姓,祖輩裡馬蹄滾煙裡拼搏出來的榮貴。


 


數百年頁翻頁般的權力傾軋,悉數加於他肩上。


 


可如今擺在案上的是一地狼藉,是覆水難收的犬蠅相爭。


 


文臣誓S捍衛他們的君主。


 


那我呢——


 


我還要像過去那樣用自己的生命去保護他麼?


 


20


 


我走進了臨泉宮。


 


那樣天真、明媚、康健的蕭淑妃,最後腳步虛浮,連站也站不住。


 


她坐在黃梨木椅子上等我。


 


見到我,雪白的雙頰揚起一點笑渦。


 


「嬤嬤,你來了。」


 


她低聲咳嗽著,打開一方匣子,遞給我。


 


「這是皇後給我的,她說你看了就懂了。」


 


我一看便知道了。


 


匣子裡是一方兵符和一塊艾兒粑。


 


我的淚滾了下來:「這是,這是蜀地的兵符……」


 


是了。


 


鄭氏造反時,用的並不是蜀地的兵。


 


兵符下壓著一封信,我展開,鄭氏的字跡娟秀。


 


「嬤嬤,元音自知舉兵無望,但為了小兒,終需奮力一試。


 


「我巴蜀之地千山萬仞,兒郎生長頗為不易,吾憐百姓恤親之難,故而不曾動用此兵。若嬤嬤有朝一日能踏出宮門,請將此信帶予郎將,他自會遣散隊伍。


 


「臨行淚落,不知所言,萬望不負所託,鄭氏元音叩謝。」


 


我的淚如雨急下,打湿了信紙。


 


21


 


從河洛而起的叛軍如同一柄利刃插入了皇朝腹地。


 


趁宮中還沒亂,蕭淑妃將我送出了宮。


 


我帶著這些年的體己,牽著鄭氏的女兒留昭,在宮門上與蕭淑妃訣別。


 


萬萬沒想到,昔年鬥得你S我活的二人,居然也會有相互扶助的一天。


 


許是看出了我的內心,蕭淑妃蒼白的臉上掠過一絲笑意。


 


「這世間沒有女人會喜歡爭鬥的。


 


「從前我與她,都是一葉障目,自以為得寵。殊不知這宮中的都是困獸,隻供陛下娛戲。」


 


她輕輕嘆了口氣:「鬥什麼呢?我的孩子沒有了,她的孩子也沒有了。」


 


說到底,她們不過都是皇權的犧牲品罷了。


 


我牽著留昭,深深地看著她。


 


這個曾經張揚、瀟灑的女子,如今行就將木,垂垂老矣。


 


這深宮宛若巨獸,吞噬了她所有的生命力。


 


我帶著鄭氏的孩子、這個宮裡唯一的公主走出了宮門。


 


最後的最後。


 


蕭淑妃抬起手來,被宮裝包裹的身軀形銷骨立。


 


她輕輕朝我揮手,雪白的面頰上淌下兩行淚。


 


「去吧,嬤嬤。」


 


她接連說了兩次。


 


而我已經淚如雨下。


 


「娘娘,保重。」


 


「嗯。」她輕輕點頭,沒有力氣說話。


 


我奔跑在深宮外,嗅到潮湿的氣味,就像是第一次聞到花香般雀躍,


 


然而回頭時,卻發現宮牆上佇立人影早已不見。


 


她像是一道蝶影,被深宮卷吸、吞噬。


 


直至再也不見。


 


再也不見。


 


22


 


從那日起。


 


名豪大俠,富室強族,飄揚雲會,萬裡相赴。


 


挾千裡席卷之勢,長歌湧入中原。


 


而我帶著留昭回到了蜀地。


 


在江陵乘舟之時,我看見了風雪千山。


 


我忽然想起了鄭氏與蕭淑妃,於是低頭問留昭。


 


「史書上的女人,無非兩種極端。一種,溫柔賢淑恭儉讓,上孝順公婆,下教導兒女,活成了二十四孝的模範。另一種,臭名昭著,心向權術,淫蕩不堪,被史書記載遺臭萬年。


 


「這是世人給女子的兩條路,昭兒,你怎麼選?」


 


留昭眨巴著大眼睛,她長得更像父親,可唯獨這雙眼睛,像極了母親。


 


「我選第二條。」


 


「昭兒, 你可想好了?」


 


「我想好了,阿嬤。


 


「如果活著, 隻是以誰的妻子、誰的母親而活著, 未免太可憐、太可悲。青山來世間一趟, 有它的名字;流水來世間一趟, 有它的名字。昭兒,也該有昭兒自己的名字。」


 


稚嫩的聲音就灑在磅礴的金日上。


 


似萬丈金輝, 從山的那頭灑落到這頭的風雪千仞上。


 


叫我心頭震動。


 


「昭兒,你能這樣想, 阿嬤很欣慰。但是,這是一條艱險的前,走錯一步, 可能就會萬劫不復。」


 


「阿嬤, 我不怕。


 


「我要史書上記的是我留昭, 哪怕是十惡不赦的留昭、大逆不道的留昭, 也是我堂堂正正的留昭!」


 


我又哭了。


 


似乎從多年前, 我就是個愛哭的人。


 


隻是多年深宮練就了我的心腸, 叫我不再隨隨便便流下眼淚。


 


如今臨到老了, 反而又常常落淚了。


 


我的孩子,那個肩膀上有著月亮型胎記的孩子。


 


我在出京城時, 曾與他擦肩而過, 看見他受傷的臂膀上印著的胎記。


 


我問他:「你這是天生的嗎?」


 


他問:「路途艱險,您要去哪?」


 


我們就這麼牛頭不對馬嘴地錯過了。


 


後來我去了蜀地, 造反。


 


他舉旗衝入後宮, 也是造反。


 


留昭常讀的史書上寫「成王敗寇, 千古風流」。


 


澧朝建國二百二十年,早已不是當初那個清平盛世了。


 


如今的國,河潰魚爛,君權懶倦。


 


百裡之內若有一人造反,望門投止,舉家相容。


 


我奔赴蜀地時,曾經聽到路旁悲壯的楚歌聲。


 


他們說:「小民發如韭, 剪復生。」


 


他們說:「頭如雞,割復鳴。」


 


「吏不必可畏,小民從來不可輕!!」


 


我將留昭送到蜀地,囑咐鄭氏的親將保護她後, 又急匆匆地往回趕。


 


鄭皇後忽然站了起來,撞開我,踉踉跄跄地走進雨裡。


 


「她紅」八州並發,煙炎降天中, 我又回到了京城。


 


這個困住我一生的地方。


 


路上都是欣喜歡快的聲音, 慶祝新生王朝的誕生與舊王朝的覆滅。


 


我眨了眨眼,在路人的歡聲笑語中意識到皇帝已S了。


 


他是被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兵S了的。


 


聽說,那個小兵的胳臂上還帶著月亮型的胎記。


 


我遽然轉身, 朝宮門奔去。


 


見到的卻是相攜含笑走來的鄭氏與蕭淑妃。


 


儀美人拖著腳鏈跟在她們後面, 蒼白消瘦的臉揚起, 陌生而珍惜地看向日光。


 


我的淚,又落了下來。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 如今又見了。


 


真好啊。


 


紅日磅礴,照亮了萬古長夜,也叫她們有了脫身的機會。


 


她們永遠地離開了困住了她們一生的宮牆。


 


(完)


 

設置
  • 主題模式
  • 字體大小
  • 16
  • 字體樣式
  • 雅黑
  • 宋體
  • 楷書